“信创”战略在中国加速推进,它能否成为国产软件走向世界的跳板?本文深入分析信创带来的市场规模、快速迭代、成本优势等潜在机遇,同时直面软件生态锁定、信任赤字、盈利模式、人才创新等现实挑战。探讨国产软件借助信创实现国际化的关键转变。

信创这把火,能烧旺国产软件出海之路吗?

这些年,外部环境风云变幻,科技脱钩的趋势挺明显。“信创”,也就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,在国内搞得是如火如荼。核心目标很清晰:用咱们自己的软硬件,替代国外的产品,把关键技术抓在自己手里。

这事儿争议不小。有人觉得,这种“关门自己玩”效率低、成本高,最后搞出来的东西恐怕很难跟国际大厂掰手腕。但也有另一种声音,挺有意思:咱们能不能把“信创”这个过程,变成国产软件走向世界的一个跳板?

这个逻辑听起来是这样:国内政策推动国产软件大规模应用。初期产品可能差点意思,但没关系,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帮你“测试”、提意见。软件厂商不断迭代、打磨,在国内市场先站稳脚跟。最终,凭借着逐步完善的产品、成本优势和强大的工程能力,杀向海外市场,特别是那些对价格更敏感的“全球南方”国家。

这套打法,在硬件领域咱们已经见证过成功案例了。手机、无人机、家电,不少国产品牌都是这么走出来的。软件领域,能复制这条路吗?

“信创出海”的几点看好理由

  • 超大本土市场练手 中国的市场体量本身就是个巨大优势。一家软件公司,只要挤进了“信创”的圈子,就有机会接触到海量的政企客户。这就是个天然的“练兵场”。在真实场景里摸爬滚打,快速迭代产品,收集反馈,积累经验。这种规模效应,很多西方同行是羡慕不来的。

  • 快速迭代可能后发制人 软件这东西,用得越多,改进越快。起点可能落后,但只要用户量够大,反馈机制畅通,工程能力跟得上,国产软件完全有可能逐步缩小差距。甚至在某些贴合本土需求的点上实现反超。微信就是个好例子,从简单工具成长为庞大生态。

  • 成本和人才优势仍在 中国的软件研发人力成本,目前看还是有比较优势的。工程师队伍庞大,AI、架构、算法等领域人才储备也不错。产品只要做到基本可用,定价上就能有更大弹性。用“高性价比”这张牌,去敲开拉美、东南亚、非洲等市场的大门,并非不可能。

  • “全球南方”需求差异 欧美市场或许追求极致性能、完善生态、严格合规。很多发展中国家市场,可能更看重“好用、够用、价格实惠”。国产的 ERP、云平台、中间件,只要质量过硬,价格合适,就能满足他们的核心需求。地缘政治方面,中国技术输出通常附加条件较少,接受度可能更高。

  • 硬件出海的成功模板 华为、大疆、小米这些硬件厂商已经跑通了一条路:起步晚不怕,快速追赶,控制成本,发挥工程优势。软件领域也开始有类似尝试。华为鸿蒙、中标麒麟操作系统、阿里云在东南亚的布局,都在探索出海的可能性。

软件出海的几盆冷水

理想很丰满,现实挑战也不少。软件出海,没那么容易。

  • 生态壁垒难打破 硬件好坏,性能成本占大头。软件不同,它严重依赖生态系统:开发者社区、行业标准、与现有系统的集成能力。很多国际客户选择微软、SAP,不是没得选,是他们的整个业务链都构建在这个生态之上。一款国产软件即便便宜,想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,难度极大。

  • 信任鸿沟是硬伤 硬件可以当“黑盒子”用。软件要深入企业核心系统,处理敏感数据,驱动业务流程。在欧美市场,对中国软件的“信任赤字”普遍存在。就算在“全球南方”国家,对数据安全、技术后门、长期依赖性的担忧也同样存在。建立信任,比打价格战难得多。

  • 国内市场利润可能不足 一个现实问题:假如国内客户用国产软件,主要是为了满足“信创”合规要求,而不是发自内心觉得产品好用,那他们可能就不愿意支付高昂的费用。这会压缩软件厂商的利润空间,让他们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长期研发和艰难的海外市场拓展,除非能持续获得政府补贴。

  • 人才流失与创新风险 中国不缺工程师,但“信创”体系有时可能存在流程复杂、标准限制多的情况。一些顶尖人才可能更倾向于去互联网大厂搞前沿 AI、做面向消费者的产品,或者干脆寻求海外发展。留不住一流人才,软件的持续创新能力就会打折扣。

  • 非市场化反馈的局限 “被要求使用”不等于“真实市场需求”。只有经过市场自由选择、用户用脚投票产生的反馈,才能最有效地驱动产品进步。国产软件假如长期处于“政务刚需”而非“市场优选”的状态,产品质量和创新活力可能会受到影响,陷入低水平竞争的“内卷”。

信创:护城河,还是跳板?

短期内看,信创确实能帮助国产软件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,实现对国外产品的“可用性替代”,特别是在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办公软件等基础领域。这本身就是一道重要的“护城河”。

长远来看,信创能否成为国产软件出海的“跳板”,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几个转变:

  • 从满足“合规使用”,到赢得“市场化购买”。
  • 从依靠“价格优势”,到构建“生态优势”。
  • 从依赖“政府驱动”,到拥抱“用户驱动”。

完成了这些转变,信创的积累才可能真正转化为国际竞争力。否则,它可能更多地只是一个高成本构建的“防火墙”,守住了国内市场,却难以支撑起扬帆远航的船队。

企业在向SAP S/4HANA Cloud转型时,SAP 许可 (License) 从 On-Premise 时代的经典指定用户模型转向全新的 FUE 许可模式,且 SAP 产品的许可 (License) 包含诸如“组件授权、用户授权、计量模式”等复杂模型,这对企业来说如同一个黑匣子,难以理解其工作原理。此外,企业还面临 SAP 的 License 审计等合规性问题。赛锐信息在 SAP License 审计流程方面拥有丰富咨询经验,拥有自主研发的高效 SAP License 资产优化软件产品,欢迎企业在需要时随时联系我们,以获得我们的支持服务和软件产品试用体验。

滚动至顶部